白茶,為我國六大茶類之一,因為其成品茶的茶葉看起來是呈白色的因此而得名為白茶。茶在我國歷史悠久,那么對于白茶來說其歷史淵源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下白茶的歷史淵源吧。
根據中國茶葉學術界多數學者的意見,中國茶葉分為基本茶類和再加工茶類兩大部分。所謂基本茶類,是以茶鮮葉為原料,經過不同的制造(加工)過程形成的不同品質成品茶的類別,包括綠茶、白茶、黃茶、烏龍茶(也稱青茶)、黑茶和紅茶。所謂再加工茶類,是以基本茶類的茶葉為原料,經過不同的再加工而形成的茶葉產品類別,包括花茶、香料茶、緊壓茶、萃取茶、果味茶、藥用保健茶和含茶飲料(《中國茶經》, 2011)。本書系統介紹了六大基本茶類中的白茶和白茶再加工茶內容。
從唐代到現在,人們對白茶多有論述,總的來講,這些論述中的白茶可以分為三類:
***類是芽葉因白化變異導致葉綠素缺失而呈白色的白茶(也稱黃葉茶、白葉茶、白化茶),其特點是鮮葉呈白色而干茶見不到白色,一般采用綠茶或非白茶類工藝制作,典型的茶有安吉白茶、白雞冠等。王開榮著《珍稀白茶》,專門論述這類白化變異的茶樹,指出“黃化茶(白化茶)品種或種質是指因遺傳因素或外界因素影響,導致體內葉綠素合成受阻而含量減少、芽葉色澤趨向白色的茶樹”;
第二類是因芽葉滿披茸毫顯白色而稱為白茶的樹種,其特點是干茶的白色比新鮮芽葉更加醒目,典型的茶樹有福鼎大白、福安大白、政和大白等;
第三類是六大基本茶類中按照白茶加工工藝生產的白茶類。本書中所提白茶即為第三類,陳椽教授提出“以茶多酚氧化程度為序,以酶學為基礎"的六大茶類分類方法,茶多酚的氧化程度是決定六大茶類類別的關鍵因素。白茶因采用顯毫的茶樹品種為原料,制法獨特,不炒不揉,白茶的代表白毫銀針的外表滿披白毫呈白色,故稱“白茶”。為了讓大家對三種白茶區分得更清晰,我們結合歷史資料細致分析一下。
陸羽在《茶經·七之事》的《永嘉圖經》中所記:“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边@是迄今發現的關于白茶的***早記載,因為沒有詳細的記錄,從文獻角度表述的重點是原料,同時唐代時還沒有白茶生產工藝的誕生,所以可以推測陸羽在《茶經》中所提“白茶”樹種應該為白化變異的白葉茶或芽葉滿披茸毫而稱為白茶的樹種,由于工藝所限,生產出的成品茶應為蒸青綠茶。
宋徽宗的《大觀茶論》中記載:“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
其條敷闡,其葉瑩薄。崖林之間偶然生出,蓋非人力所可致。正焙之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 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焙,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為常品。須制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無與倫也,淺焙亦有之,但品格不及?!薄洞笥^茶論》中明確提出了“蒸焙”的工藝,這不是白茶的工藝,考慮到宋代制作蒸青綠茶的龍團鳳餅為貢茶,所以宋徽宗所推崇的“白茶”實際上應該為蒸青綠茶,原料應該為白化變異的白葉茶或芽葉滿披茸毫而稱為白茶的樹種。
明代田藝蘅所書的《煮泉小品》記載:“芽茶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且斷煙氣耳,況作人器不潔,火候失宜,皆能損其香色也。生曬茶淪于甌中,則旗槍舒暢,清翠鮮明,尤為可愛?!币馑际钦f:把鮮葉直接在日光下曬干,比用火烘干品質好,而且更接近自然的品質狀態,不但沒有煙火氣味,也能避免因人手和器具不干凈以及制茶火候不適宜而影響茶葉的香氣和色澤。把生曬的茶葉煮于茶杯之中,芽葉舒展,清翠鮮明,深受人們喜愛(楊文輝,1985)。其中“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就是白茶以萎凋為主的加工方法,所以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所提的“白茶”才是六大基本茶類中的白茶。同時,這也是認同度較高的關于白茶***早的記錄。
白茶,素為茶中珍品,歷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現,迄今已有八 百八十余年了。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成書于1107~1110“大觀”年間,書以年號名)中,有一節專論白茶曰: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林崖之間,偶然生出,雖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焙,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為常品。須制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里昭徹如玉之在璞,它無與倫也。淺焙亦有之,但品不及。宋代的皇家茶園,設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甌縣境)?!洞笥^茶論》里說的白茶,是早期產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
當時宋代的皇家茶園是設在福建北苑地區(就是現在的福建省建甌地區),書中記載的白茶并不是人工種植的,而是野生的白茶。白茶的生產時間一般的說法是在清朝的嘉慶年間,差不多在1769年的時候,茶農們將茶芽制作成銀針。到了1885年的時候,才改用福鼎生長的大白茶來制作成白毫銀針茶品。
而白茶的生產,是于清嘉慶初年(1796)采芽茶制成銀針。1885年改采福鼎大白茶制成白毫銀針。
關于白茶的歷史究竟起于何時,茶學界有些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白茶起于北宋,其主要依據是白茶***早出現在《大觀茶論》、《東溪試茶錄》(文中說建安七種茶樹品種中名列***的是"白葉茶")中;也有認為是始于明代或清代的,持這種觀點的學者主要是從茶葉制作方法上來加以區別茶類的,因白茶的生產過程只經過"萎凋與干燥"兩道工序。也有的學者認為,中國茶葉生產歷史上***早的茶葉不是綠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國先民***初發現茶葉的藥用價值后,為了保存起來備用,必須把鮮嫩的茶芽葉曬干或焙干,這就是中國茶葉史上白茶的誕生。
說到白茶,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白茶的歷史究竟起于何時?目前茶學界有不同的觀點,主要有以下三種:
1.始于北宋:白茶***早出現在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中,有一節專論白茶曰: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林崖之間,偶然生出,雖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焙,湯火一失則已變而為常品。須制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里昭徹如玉之璞,它無與倫也。淺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2.始于明清:主要是從茶葉制作方法上來加以區別茶類的,因白茶的生產過程只經過“萎凋與干燥”兩道工序。田藝蘅《煮泉小品》中稱“茶者以火作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且斷煙火氣耳”,這是明代關于白茶的記述。清嘉慶初年,福鼎用菜茶的壯芽為原料,創制成銀針白毫;約在1857年福鼎發現大白茶后,于1885年開始以大白茶芽制銀針。1922年創制了白牡丹。新工藝白茶于1968年為外銷市場需要開拓的新產品。
3.***早的茶類:中國茶葉生產歷史上***早的茶葉不是綠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人類祖先***早發現茶葉的藥用價值后,為了保存起來備用,必須把鮮嫩的茶葉,經自然晾青、曬干或焙干,實際也就是白茶的萎凋、干燥工序,這就是中國茶葉史上白茶的誕生。
唐.陸羽《茶經》中記載:“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笔?**早記載中國白茶的文獻吧。。。
“因為白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所以得名白茶。白牡丹茶為白茶中的珍品,因為茶的綠葉夾銀白色的毫心,形狀好似花朵,沖泡后綠葉襯托銀毫,宛如牡丹的蓓蕾初放,故稱‘白牡丹’茶。白牡丹茶為清涼的茶,具有清涼降暑、解毒清熱的功效?!?/p>
白茶是福建的特種茶類,白茶主要產地為閩北的松溪、政和、建陽和閩東的福鼎市,其自然環境適宜于茶樹生長。
白茶依其不同的茶樹品種和采摘標準可分為如下幾種:采自大白茶茶樹者稱大白;采自水仙茶樹者稱水仙白;采自菜茶茶樹者稱小白;在大白茶茶樹只采一芽者,其成品茶稱銀針(亦稱白毫銀針);在大白茶或水仙茶樹采一芽二、三葉者,其成品茶稱白牡丹;小白的成品茶稱貢眉、壽眉。
據茶葉史料記載和當地調查,表明白毫銀針茶首列于今福建省福鼎市。
據福建省地方志編委會出版的《福建白茶的調查研究》及清代名人周亮工《閩小記》的介紹和研究,在清嘉慶初年(1796年),福鼎人用菜茶(有性群體種)的壯芽為原料,創制白毫銀針。
約在1857年,福鼎大白茶茶樹品種從太姥山移植在福鼎縣點頭選育成功,柏柳鄉用福鼎大白茶,制成的白毫銀針在外形、內質上遠遠優于“菜茶”。于是,改用福鼎大白茶的壯芽為原料制造“白毫銀針”,其出口價高出菜茶加工的銀針(后來稱“土針”)十多倍。
白毫銀針在光緒十六年(1891年)已有外銷,自1910年起繼功夫紅茶暢銷于歐美,1912—1916年為全盛時期。當時,福鼎與政和兩縣每年各種出產白毫銀針1000余擔,每擔值200~260兩白銀(合352~416元)。1917年—1921年因歐戰影響,一落千丈,乃改制白毛猴、蓮心、白牡丹。1934年起,白茶銷路才開始逐漸好轉。20多年來市場雖有消長,但無太大的變化。
世界白茶在中國,中國白茶在福鼎,這是不爭的事實,公認的原產地!